查看原文
其他

学人 | 两位语言学家的相濡以沫:央视专访陆俭明、马真教授

央视新闻 语言服务 2022-05-04
点击上方“语言服务” 可以订阅



五一劳动节假期期间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推出《吾家吾国》节目,致敬最年长的劳动者,倾听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情怀与实践,传递不竭的精神动力。本期专访的是当代知名语言学家、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和夫人马真教授。


扫码即可观看本次专访的回放




退休之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国内外进行汉语语言研究的宣讲,他的学生遍布世界。陆俭明是当代知名语言学家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被称为“20世纪中国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”之一。普通人看来枯燥乏味的语言研究过程,是陆老的乐趣所在,他从来没有停下对语言的研究与推广。



“词典编撰背后的人”


1958年,陆俭明和夫人马真在北大念书时,和语言班上的同学共同参与编写了《汉语成语小词典》,这本词典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本成语小词典,直到现在,经过多次修订,仍然在语文课堂中使用,至今已经发行上亿册。




1978年,第一版《现代汉语词典》问世,参与词典编写和审定工作的是陆俭明的老师;2005年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发行到了第五版,这一次,词典审定的交接棒来到了陆老的手中。


王宁:这个都已经到第五版第六版了,为什么您还能从中发现问题?


陆俭明:辞书修订无止境,这是辞书学界的一个普遍的认识。因为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,社会发展很快,这个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出现一些新词,这样的话词典要跟着社会往前走,它必然要吸收一部分新词,要去掉一部分老词。更重要的是词的释义,你比如说第五版以前,“馒头”原来怎么说的?一种用发酵的面粉制成的食品,那么发酵了以后还能叫面粉吗?



王宁:还真是,“发酵了还叫面粉吗,陆俭明。”您怎么要看这么细?这个真是超乎常人的想象,这种细致一般人这一眼划过去就划过去了。



对网络热词采取包容的态度


陆老说学习语言其乐无穷。面对不断更迭的语言词汇,以及网络热词的出现,语言的正常使用正在被不断冲击。每一个新词的出现都承载着时代发展的痕迹,陆俭明对于网络热词包容的态度,正是体现了语言学家应有的专业。



陆俭明:整个语言它是一种社会现象,它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,最明显的是词汇的变化。旧的事物淘汰了,反映这个旧事物的这些词慢慢不用了,可是出现了很多新生事物,出现了很多新词,这个是最明显的变化。


王宁:您突然间意识到发展变化,有没有一个瞬间或者一件事,您觉得新事物可能会带来语言学新的发展?



陆俭明:我们马上感觉到就在网络世界里边出现很多用法,很多新词,很多跟现实世界是不一样的。我们过去很不适应,很多东西都不懂啊,但是你看网络语言的淘汰率很厉害。因此我常常说,对于网络语言我们要采取一个正确的态度,既不要去反对,也不要随便去使用。



两位语言学家的相濡以沫


1955年,陆俭明和马真先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,两人成了同学,虽然一个在三班,一个在一班,但是对于语言的热爱让他们很自然地走在了一起。



两位语言学家的爱情简单、自然,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术上,他们两个人都是无话不说,在教育事业上的他们态度也非常一致,他们都提倡学生要勤于思考,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只有拥有了这种能力,知识才是自己的,人家永远都偷不走。


王宁:你们来北大的时候正好就是花骨朵的那种年代,是不是?那一代人的青春是什么样子?


陆俭明:那一代的青春说实在就是这一句话,“国家的需要,我们的志愿”,说实在那一代人都是这样一种心态。我们就考文科了,到了文科是国家的需要了,我们就去搞语言学了。



王宁:你们当了老师之后,在北大等于就从学生变成老师,那个角色发生了变化,还有别的发生变化吗?


陆俭明:从同学变成同事变成伴侣的一个变化。



马真:我们在研究,在相处当中,共同的语言很多,生活上学术上那样的。有一次在我们金婚50年的照片里头,我就说了一句,我说,“追求真理只为明,明辨是非但求真”,就把我们俩的名字都落在里头了。



国之所需,我之所愿,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,简单的几个字充满着二老对国家的热爱。语言学研究不只是停留在书面研究,其实也更加需要到生活中进行实践,陆俭明始终贯彻着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语言问题的研究精神,这正好体现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。


本文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


推荐阅读


学人 | 怎样研究语言?中国语言学界这对神仙眷侣告诉你答案

北大讲堂 | 陆俭明:现代汉语语法研究(第1~75集汇总,附下载方法)

声音 | 陆俭明: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——个人语文素养关系国家语言能力建设

学人 | 陆俭明:穿越语言学的丛林

声音 | 陆俭明:当代中文走向世界必须做好这四件事

声音 | 陆俭明:为何“人工智能对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是不需要,而是用不上”?

声音 | 陆俭明:汉语研究的未来走向

声音 | 陆俭明:汉语教师应有的语言素养(视频回放+PPT)

声音 | 陆俭明:语言研究要与未来接轨

声音 | 陆俭明: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是兴趣

学苑 | 陆俭明:语言能力事关国家综合实力提升

学苑 | 陆俭明:两全其美——双语教学的理想目标


陆俭明教授著作推荐



学人


原声 | 赵元任先生台大系列演讲合集(附音视频下载链接)

学人 | 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谈语言的九种特征

声音 | 语言奇才赵元任的原声方言模仿、歌曲演唱和诗词吟诵(内含珍贵影音资料)

学人 | 中国语言学奇才王力先生孤独而有尊严的一生

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 | 听王缉志讲父亲王力求学治学往事

学人 | 翻译家许渊冲:一生“诗舟”播美,百岁仍是少年

学人 | 翻译家许渊冲的第一百个春节:不到绝顶,永远不停

致敬 | 百岁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:一生热爱,百年不孤独

致敬 | 翻译家许渊冲:100岁前一定要译完莎翁全集!

拾趣 | 98岁翻译家许渊冲,把宋词100首翻译成英文,美得令人沉醉

学人 | 一代外语教育家桂诗春

学人 | 《呼啸山庄》译者杨苡:百岁老人的翻译人生

干货 | 杨绛先生谈翻译的技巧:从失败的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

学人 | 中国大陆首批文科博导及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名单

学人 | 我国翻译队伍里的10位外国学者,你认识几位?

学人 | 黄德宽:横平竖直的前世今生

学人 | 王宁: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

干货 | 黄友义先生谈翻译:对外翻译、话语权与文化自信

干货 | 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:如何通过翻译塑造中国形象

干货 | 林戊荪先生谈翻译技巧: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

干货 | 林巍:让思维具有立体性——我学翻译的体会

干货 | 我的翻译艺术:翻译没有艺术——黄灿然座谈会纪要

访谈 | 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和坚守者——何自然教授访谈录

访谈 | 中国语用学拓荒人何自然:期待海外学者目光投向内地

访谈 | 华文教育需要顶层设计——郭熙教授访谈录

学人 | 桂诗春先生谈治学: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

学人 | 陆谷孙:“误”入词典40年

学人 | 徐思益:扎根新疆60年,为语言学发展贡献力量

学人 | 刘焕辉:筚路蓝缕,修辞人文

学人 | 中山大学李炜教授:与海外珍藏汉语文献的不解之缘

学人 | 张后尘:准备、创新与开疆拓域——外语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

学人 | 永远的怀念 —— 写在廖秋忠先生诞辰70周年、逝世25周年

学人 | 记“应用语言学之母”李佩先生:创新者永远年轻

Master | A remembrance of M.A.K. Halliday


语言服务资源共享



学术资讯分享

学术资源共享

学术交流共进

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

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

欢迎加入


在【语言服务】公众号对话框

回复“资源共享

获取进群方式


语言服务

15万+语言学人已关注

微信号:Language-service

投稿邮箱:yuyanfuwu@yeah.net

投稿交流、商务合作、著作出版

欢迎后台留言

点击阅读原文

了解更多学人事迹


大家都“在看”,就差你啦~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